“你為什么不為自己寫一本回憶錄?”——開寫傳記創(chuàng)始人回憶錄(58)

 開寫創(chuàng)始人故事     |      傳記作家陳駿    |      2025-05-14


(圖為開寫傳記創(chuàng)始人陳駿,2000年,廈門家中,買了一臺蘋果電腦,走向創(chuàng)業(yè)之路)
 
2019年6月的一天,我和柳州的蔡先生在他家附近的一個旅館里見面。旅館的空調(diào)冷颼颼的,他還帶來兩瓶冰水。外面天氣燥熱,而我們聊得熱情如火。他希望我能為他代寫回憶錄,之前他給我打過幾次電話,對我的各方面問得詳細,基本定了,“如果廣西有合適的作者肯定選廣西的,”但希望見面聊一聊,畢竟費用不低。蔡先生話語誠懇,還主動給我打過來部分費用,誠意如此,我欣然坐動車前往柳州。
 
旅館空間狹小,我們坐在小圓桌的兩側(cè),“陳老師,辛苦了,我們長話短說,請你用半小時時間講講自己的故事。”蔡先生穿著深藍色短袖襯衫,大短褲,踏一雙涼鞋,個子不高,微胖,氣色很好,他說話認真,公事公辦的樣子。在之前的電話里,我大概說了自己的經(jīng)歷、自己的寫作觀點和一些案例,但電話里交流和面對面是有差異的。面對面能感受到對方的氣場和一些用語言很難描述的直覺,而這種直覺往往會左右我們的判斷。
 
我講述了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去深圳找工作的故事——在羅湖火車站睡了7天找到工作的故事;蔡先生為我演示了多指多張點鈔法(在銀行工作),這項技能讓他兩次成為全國勞模,成就一生榮耀……在競選正科長失敗后,副科長也不干了,想提前退休,因此得罪了領導,陷入人生困境——被發(fā)配單位庫房干體力活,一個大單位的組織部副部長干體力活,落差讓他抑郁住院。這一段他說得繪聲繪色……他的故事感染了我,我的故事也感染了他,本來我們是兩條平行線,卻因為代寫回憶錄這件事在這小旅館交叉、重疊、醞釀。
 
“陳老師,我們簽合同吧!”
“陳老師,你的人生經(jīng)歷如此豐富,為什么不為自己寫一本回憶錄呢?”
直到今天,這句話仍然像一段好聽的旋律一樣縈繞我的腦際,久久揮之不去。
 
其實,我一直想寫一本自己的回憶錄,為自己總結(jié)點什么,也為客戶提供一個樣本。6年來,我在繁忙的回憶錄代寫工作之余,我記錄了我在閩南(石獅、晉江、泉州、廈門)的十幾年的每年大事記——我的所做所思、所見所聞,我的悲與苦、喜與樂。這些都是記憶碎片,讓我苦惱、糾結(jié)的碎片,雜亂無章,我無法進入真正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我找不到一個東西把這些碎片記憶串起來,我不知道用這些碎片要表達什么,我不知道如何利用這些零碎的記憶,我不愿意用時間線安排回憶錄內(nèi)容,可我又找不到主題。
 
在閩南的十幾年中,我要寫什么?寫我今年在這個公司,明年又到了那個公司?像常規(guī)的傳記那樣用時間線作為主結(jié)構?寫我的朋友?寫我和女友之間的恩恩怨怨?寫我創(chuàng)業(yè)時上演的股東之間的三國演義?寫我凌晨三點還在編寫文章?寫我是別人眼中的成功者形象?寫我抓住了廈門文創(chuàng)產(chǎn)業(yè)崛起的風口?寫我親眼所見的人間悲劇?寫我對閩南風土人情、老建筑的癡迷?
 
 
怎么辦?這個讓我苦苦追尋的東西,不亞于當年陳景潤眼中的哥德巴赫猜想。我為客戶代寫傳記回憶錄,總能很快找出回憶錄的主題和若干次主題,也能用一句話總結(jié)客戶的回憶錄,然而,面對自己,面對自己的過去卻如一頭亂麻,這讓我苦惱、糾結(jié)。
 
在閩南的十幾年是我生命年輪中的美好時代,活出了真實的自我,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再往前的年輪我不愿碰,那是我心中柔軟、易碎的地方,那是我最后的倔強,那是一顆洋蔥的中心,一碰就會流淚的地方;太近的地方也沒法寫,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更容易讓我迷失。
 

看清別人易,讀懂自己難——本質(zhì)上是自己能不能認清自己的過去。我似乎想通過一本回憶錄徹底把自己看透,這何其難,根本做不到。沒有一個作者能捕捉、描述一個完整的人。我們每個人都身處多維的、平行的、連續(xù)性的故事之中——每個人都有多重角色。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