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筆回憶錄作家如果要寫出一本有影響力的回憶錄,就要有優(yōu)秀記者訪談的功夫,通過提問,挖掘出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大量細節(jié)。開寫傳記品牌,專注于代筆老人回憶錄,代筆企業(yè)傳記,假如你想了解代寫回憶錄價格費用,請馬上聯(lián)系開寫傳記。
在過去傳統(tǒng)媒體行業(yè)中,被采訪者有時會擔心他們在報道中的形象。而一個負責任的記者在采訪剛開始的時候,根本就不可能準確地說出他的文章將是什么樣。此時比較合適的回答是:“我不知道。”然而,隨著采訪的進展,訓練有素的記者往往通過他們的提問,巧妙地告訴對方他將怎樣組織自己的文章。這時被訪者會欣然接受,因為所有的評論及問題都已經在采訪過程中涉及了,他并不感到吃驚。以名人薩利“我恨我母親”的話為例。
她說這話的時候,有些記者并未表現(xiàn)出過多的關注,可事后卻把它寫進搶眼的標題后的導語里面,這令薩利感到十分震驚。她說,她真正的意思并非如此。她只是隨口一說,而且當時還是有上下文的。她并不希望自己的這句話被寫進報道。她甚至有種被人出賣的感覺。
優(yōu)秀的采訪者會對采訪對象的話做深度挖掘。她真的這么想嗎?如果是真的,仇恨因何而起?通過這樣的提問,采訪者表現(xiàn)出了想將這一點寫進文章的興趣。如果薩利有異議的話,當場就會提出來。的確,這樣一來,這句引人注目的話就不能拿來引用了,但是如果沒有采訪對象的同意作后盾,引用它又有什么意義呢?
在文章發(fā)表之前,先讓采訪對象讀一下你的原稿如何?大多數(shù)電臺和報社都反對這樣的做法。
首先,截稿的最后期限不允許你這樣做:許多新聞報道根本就沒為6點鐘的新聞或者家庭版制定最后的期限,其次,記者也不愿意與對報道中的每一個字都吹毛求疵的過度敏感的采訪對象發(fā)生爭執(zhí)。